服务•创新•发展•共享 Service,Innovation,Development,Sharing


曹林:由“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建成说开去
发布时间:
2018-11-13 16:56
曹林:由“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建成说开去
曹林、卫荣
冠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建筑群已经落成并且开始试运行了,这个位于通州区台湖镇的舞美艺术中心,建造历时三年半、规划用地面积559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781平方米、总投资5.2亿元。各大媒体的报道都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等“猛词”来形容其浩繁雄伟。作为物理空间的存在,它注定成为一处地标性建筑;同时,如此大规模的专业化设施,也预示着中国舞台美术的专业领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宏观上看,舞台美术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专业。
言其古老,主要是指其发展历史之久远。早先的舞台美术主要是指舞台布景而言的,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记载了古希腊和罗马剧场中使用布景装置。它的功能是用视觉形象构成景物环境,标示戏剧故事的发生地点,与服装、化妆等因素一起塑造演出外部形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电气化机械和可控硅的使用,欧美剧场的舞台艺术效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灯光效果更加丰富,制造电闪雷鸣、烟雾效果,以及局部舞台的升降、旋转、推拉都已不是难事,给戏剧演出增添了更多的可观赏性。20世纪中期以降,舞台美术设计广泛利用科技成果,在新媒体和新材料使用上大胆尝试,使舞台的质感、性能明显表现出现代性。
尽管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主要内容是服装、化妆、砌末、道具以及戏楼、戏台等等,但受到外来戏剧体系影响后,在表演中逐步吸收了舞台布景的概念。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舞台演出中已广泛采用布景加道具的舞美形式,一些稳定的剧场设施已经显示出多样化的设计探索,专业化的戏剧舞台开始力求表现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
从1950年代的首批专业化舞台美术设计人才走出高等戏剧院校,全国戏剧院团逐步配置并完善了舞台美术队伍,舞美设计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近十几年来,随着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舞台美术日益呈现出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并且在表现手段上不断探索对高科技的利用,形成舞美设计理念的跨界趋势。
言其年轻,主要是针对我国当代舞台美术发展的新概念而言。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成立于1981年,随后又加入国际舞台美术组织(简称OISTAT),成立了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这标志着中国舞台美术全面走入现代化,并与国际发展保持同步。进入21世纪以来,舞台美术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专业发展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全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舞美专业PQ展也更名为“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The 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把之前延续的scenography和Stage Desgin的概念,由Performance Design所取代,而且更强调宽泛的Space设计,注重观演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以往那种单一服务于戏剧舞台、为表演而设计的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戏剧舞台本身来看,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更加灵活的观演关系,要求舞台设计师们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时空变化,用不断创新创意的设计作品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一些优秀的舞美设计创意也在引领提高观众的审美趋势和欣赏水平。如果把眼光放远一些,在思路上走出剧场,用“大舞美”观念审视舞台美术领域,就会发现,这个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和时代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给艺术创作理念带来了深刻变化,整体上的知识结构都需要更新。
舞台美术在更广阔意义上的专业属性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已经突破了舞台的相对局限性,迈向了广阔的社会服务、走进了变化万千的大自然。“舞台美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之一,扩散到更为普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比如,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乡镇建设等等,处处会看到舞台美术设计者们的身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建立,就更能感受到它的特殊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促进艺术生产,加快舞美设计、工程制作与舞台管理的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提出,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他指出,“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不应承担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过多的功能。”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
随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发布了一系列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各部门也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因此,在京的舞美制作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影响。一方面,随着北京市文艺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舞美工程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节能减排的新标准比以往更高、更严,一些小作坊式的舞美企业逐渐丧失生存空间,而公共演出场所的舞美工程制作与管理也急需转型升级。
从长远看,既要做好文化惠民也要搞活市场营销,国家大剧院也需要专业化的舞美设计制作及储存等专业用房,如果长期靠外包和租用,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也会影响艺术生产质量。随着舞美艺术中心的建成,从舞美设计制作到安装工程管理、从布景运输到排练合成、从装台卸台到服装道具仓储等等方面,都会形成集约化、规范化管理,而且还可以服务剧院以外的社会需求,构建标准化舞美服务平台,以自身的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突破制约环保方面的技术瓶颈,把舞美工程制作与管理从粗放型向规范化转变,在设计、制作、安装、仓储、物流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对全国的舞美行业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另外,中国在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先后完成了一批高大上的剧场建筑,能够服务于综合演出形式的舞台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软件方面的短板也越来越明显,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具备交叉知识、拥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也就是说,在剧院这个特殊的工作领域,需要一支既有理性思维、懂得运营管理,又有具备艺术感性、懂得舞美设计的人才队伍。所以,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还可以利用其国际交流和普及教育的功能,聚合社会资源力量,对从事舞美专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教育培训,引领这个时代的舞美艺术走向。
二、以舞美设计为创意引导,促进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演艺领域的幕后工作,从内部决定了艺术的品质,是整个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在相当长一个时间段,演艺领域都是导演和演员为中心,幕后工作只是被当成衬托红花的绿叶。大多数普通观众也只是关注外在的艺术形式,不太了解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如此所带来的弊病就是缺乏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完整性。当前,在整个社会普遍重视文化创意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而高品质的原创艺术作品,都是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
合成剧场内景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剧场舞台与国家大剧院舞台在尺度和功能上相同,还配套设计了3个排练厅、13个化妆间、4间琴房、838个观众席。室外的露天剧场15排座位可容纳600余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演出空间,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舞美创作人员的天赋、智慧、技能价值得以体现。当今,剧场建筑和舞台技术已经不是简单的服务于戏剧舞台,这些因素已经更多地影响了、甚至是参与了戏剧舞台艺术表现。从“技术服务于艺术”,进而发展到“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技术与材料所形成的视听语言,在戏剧文本之间,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舞美艺术中心的附属服务设施可同时吸纳400位艺术家进行驻地创作,这不仅可以提升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创作水平,同时会带动并促进通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舞美艺术中心得天独厚的景观氛围将成为台湖区域文化演艺新地标。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先天素质就具备了理论与实践相呼应、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特征。相信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的台湖演艺小镇建设工作也将顺利实施,这得益于舞美设计师们在文化创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既有想象力也有执行力,他们更善于把抽象的设计构思具体化,进而使艺术创意顺利“落地”。
“新文化创意时代”的舞台美术将更加关注如何创造与演出环境创造相关艺术形式,追求的不仅仅是装饰或悦目,而是倡导新的体验和互动。“大舞美”观念将继续得以倡导,舞美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幕后英雄”,他们的视野从戏剧舞台逐渐放宽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领域。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这种超大规模的专业场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为艺术的生产和提高提供技术层面的保障,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一个必然过程。而多样化和可变化的演出场所才是未来的趋势——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进入剧场、享受艺术,才是最终目的。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