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深度解析丨打造文旅体验IP,让戏剧走出剧场

发布时间:

2020-01-02 17:20

奚牧凉 环境戏剧、沉浸式体验等“后戏剧剧场”创造的语境中,“走出剧场”是蒸蒸日上的“戏剧的未来”。 随着线上生活服务、娱乐形式的蓬勃发展,“是否还需要走出家门?”如今成了摆在许多观众眼前的抉择。曾经人们说戏剧是一种“奢侈的艺术”,主要指的是因无法机械复制而产生的实现成本与相对应的单品有限消费人数。而现在,“奢侈”包括了观众从出门到回家之间的时间、体力、金钱等消耗。相比动动鼠标、手指就能享受的“夜生

奚牧凉

 

环境戏剧、沉浸式体验等“后戏剧剧场”创造的语境中,“走出剧场”是蒸蒸日上的“戏剧的未来”。

 

随着线上生活服务、娱乐形式的蓬勃发展,“是否还需要走出家门?”如今成了摆在许多观众眼前的抉择。曾经人们说戏剧是一种“奢侈的艺术”,主要指的是因无法机械复制而产生的实现成本与相对应的单品有限消费人数。而现在,“奢侈”包括了观众从出门到回家之间的时间、体力、金钱等消耗。相比动动鼠标、手指就能享受的“夜生活”,戏剧不得不反思自己具备什么“非我不可”的吸引力:观众为何心甘情愿踏入剧场?

 

线上生活方式的蓬勃,意外地让商场和剧场成为一对难兄难弟。从“购买产品”到“购买体验”,这是当下国内很多商业实体正在面对的转型之路。随着餐厅、电影院成为商业实体的标配,商场为了突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给顾客制造“独此一份”的消费体验,就把求新求变的思路投向剧场。戏剧与消费,剧场与商场,这两大拥有悠久历史的人类社交空间载体,找到了互帮互扶、互为提升的合作点。

 

2019上海国际艺术节明确提出“看大戏、游上海”的文旅结合观念,商业和艺术的共生共赢是大势所趋。敏感的人们已经能体会到,商业实体和艺术节展的两相渗透,渐成行业主流。譬如上海的“表演艺术新天地”“思南城市空间艺术StArt Festival”,打破剧院的围墙隔阂,把商场做成开放式的剧场;

 

距离上海仅1小时车程的乌镇,把一年一度的戏剧节做成了西栅的金牌旅游项目;

 

不久前在北京落下帷幕的“祥云小镇户外艺术季”,是把上海和乌镇的成功模式移植北上。

 

上海的新天地、思南公馆和乌镇以及北京近郊的祥云小镇有共同的空间特点,都是开放式街巷,“城市微度假”的定位既暗含着商业体拥抱“体验经济”的转型,客观也为艺术的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此类户外艺术季与城市的四时节气相关,戏剧/艺术节展呼应着城市最美的季节,被打造成文旅体验中的IP,这表明街头戏剧在中国正处于冉冉上升期,借力于这股势头,吸引到的观众、资本和社会影响力,还会反向影响传统的戏剧市场,促进剧场戏剧生态。

 

我们期待商场和剧场的相遇是一场双赢:对于商业实体而言,丰厚的客流带来直接效益,更打造了一张标明自身特质的金名片。而对于戏剧而言,街头并不与“因陋就简”划等号,那里是激发无限创意的大舞台,当演员与观众零距离互动,艺术家掌握了更宽阔的空间,限制戏剧的藩篱也会不攻自破。环境戏剧、沉浸式体验等“后戏剧剧场”创造的语境中,“走出剧场”是蒸蒸日上的“戏剧的未来”。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机遇巨大,挑战更大。以今年祥云小镇户外艺术季中国际闻名的荷兰克鲁斯表演剧团作品《好奇士兵团》为例,演出要求五位演员对杂技(高跷)、演奏(小军鼓)、表演(互动)等技艺样样精通,但这种堪称全才的街头戏剧艺术家如今还不易在国内找到。街头戏剧在国内一年一度“华山论剑”的乌镇戏剧节,也不同程度反映出中国街头戏剧人才与外国至今仍然不小的差距,一些所谓的国产街头戏剧还只是将话剧搬至街头演出而已。怎样防止本土的街头戏剧尚未开花结果就落入同质化、山寨化的陷阱,建立中国街头戏剧创作与制作的长效生长机制,是当务之急。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名作《被展示的文化》指出,在当今世界谁都无法脱离展示文化与被展示文化的“天罗地网”,“看”与“被看”已不啻为人类后天习得的“本能”。我们希望商业体更具体验感、戏剧更易亲近,本质上表达的也是人类素来对更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权利。时代的革新不仅迭代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在让商业体、戏剧乃至一切更能满足人们最本真的梦想,让一切条条框框都不再是“不可能”。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