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深度解析丨从新鲜感到新常态:线上演艺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

2020-07-02 15:53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传统的剧场演艺,被紧急按下了暂停键,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直播、指尖剧院、云剧场、网络点播、短视频等线上演艺形态。线上演艺以特有的真实感、代入感和便捷的观演互动体验,为高雅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疫情之下,加速布局线上演艺生态,线上线下长期并存且深度融合的演艺格局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从“我在现场”到“云上剧场”:艺术观念的深刻转变 剧场艺术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即在于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传统的剧场演艺,被紧急按下了暂停键,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直播、指尖剧院、云剧场、网络点播、短视频等线上演艺形态。线上演艺以特有的真实感、代入感和便捷的观演互动体验,为高雅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疫情之下,加速布局线上演艺生态,线上线下长期并存且深度融合的演艺格局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从“我在现场”到“云上剧场”:

艺术观念的深刻转变

 

剧场艺术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即在于“我在现场”的观演互动体验。在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封闭式空间之内,观众与演出者都暂时与日常的自我隔离,进入一段虚拟而真实的生命历程。台上与台下在心灵与精神的同频振动中,共同完成了一次对世界与人生的认知,这种体验就是被戏剧人最为珍视的“现场感”。

 

与之相反,线上文艺则常常被打上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标签,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形成明显的代际差别和圈层分割。从“我在现场”到“云上剧场”,反映的是艺术创作主体、接受主体、传播主体观念的深刻变化。曾经高高在上的剧场殿堂艺术,尝试俯下身子借助大众网络媒介传播,是疫情倒逼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趋势,更是大众审美变迁的反映。

 

除了观念的转变,演艺生态格局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的演艺生态下,编剧、导演、演员、制作人组成的内容创作团队是艺术生产的核心资源。然而从线下转到线上后,传播平台的话语权显著增强,过去平台竞相争夺优质内容资源,转变为内容生产者角逐各类平台抢夺头部资源。

 

秉承“算法也是有价值”的快手、抖音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实现内容智能化推送,精准定位有效观众;利用“强流量刺激”的西瓜视频、映客直播等平台,对于入驻的文艺院团和艺术家,辅之以流量劵、广告位资源,使文艺作品迅速获取大量粉丝关注。天桥艺术中心发起的首个线上公共艺文实验项目“无人之境”,音乐人高晓松策划的音乐在线义演——“相信未来”,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得广泛关注。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演艺的用户规模、日均时长等相关指标创历史新高,线上演艺不仅异军突起,更是逆势上扬。

 

酒香也怕巷子深:

艺术规律与传播规律的嬗变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强调传播媒介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本身。在这个对优质内容有极强需求的时代,传统线下演艺的市场主体更要把握受众的兴趣点,用好互联网的新语言,使优质的内容借助精良的策划、大流量的平台进一步释放能量。

从线下转向线上,首先要把准受众的“兴趣点”。据4月28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较前一年增长1.63亿。其中演唱会直播用户规模为1.5亿,占网民整体的16.6%。面对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敏锐地捕捉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变化,是文艺院团和艺术家面临的新课题。线上演出中,音乐表演、粉丝点播、好友连线、实时访谈、技艺切磋、艺术治疗等各种“玩法”层出不穷。许多艺术家开设“艺术小讲堂”普及艺术知识,开办“线上会客厅”畅谈艺术圈的那些事儿,开设“艺术训练营”,把线下的艺术活动在线上完成。

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启动一周1.5亿人次点击

114万余条点赞评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北京演艺集团举办首届“线上演出季”,首场直播观看人次达到740万,设立“京演快剧场”“京演抖剧场”,形成“1+9+N”的线上传播矩阵。各种尝试表明,研究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把握分众化的审美需求,实现精准垂直传播,是线上演艺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环节。

 

布局线上文艺生态,用好“新语言”也是制胜法宝。传统剧场镜框式观演体验,直击人心的表演,有一套成熟的审美标准和评价标准,编导演服化道需要团队分工协作,讲究的是“一棵菜”的精神。而从线下转场线上后,直播中的“舞台”只是指尖方寸屏幕,同场的观众就是聊天室成员,直播过程中演员和粉丝的互动变得更随意和亲密。艺术家们首先就要破除“正襟危坐、我演你看”的单向传播思维,打破舞台的神圣感和仪式感,要适应在场景化的空间中,与用户产生陪伴性社交,发展有温度、忠诚度、信任度的“老铁关系”。艺术家们还要从演员转型为品牌的经营者,熟悉青年的欣赏习惯,熟稔涨粉技巧、引流操作等线上运营规律,用好互联网“新语言”,才能把握线上演艺的话语权。

 

机遇与挑战:

长期并存且深度融合的线上线下演艺生态

线上演艺的目的不是将线下演出照搬到线上,而是尽量再现还原人们的情绪体验,通过线上反哺线下演艺生态。作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线上线下长期并存且深度融合,对传统的演艺生态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向线上演艺转型,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随着5G技术的发展,8K、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的进步,线上演艺将为传统艺术的普及和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其次,线上演艺将使文化消费渠道得到多层次建构。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手段,传统演出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生产效率被无限放大。同时,通过问答、对话、弹幕等互动方式,创作者、表演者和粉丝的连接变得更直接,观众体验反馈对创作的影响将变得更直接更明显。打赏、点播付费和品牌广告将进一步提高演出收益。对于演出欣赏者而言,通过网络付费观看优质演艺产品的文化消费习惯正在逐渐养成。特别是在刚刚生效的《视听表演北京条约》中,进一步对表演者的著作权尤其是作品的二次传播权进行了保护,将刺激更多优质的作品通过线上广泛传播。互联网把观众吸引到直播间,将把他们又再带回剧院,通过线上为剧场观众导流,真正实现线上线下艺术传播的一体化。

 

但从现阶段来看,线下演出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腾讯艺术频道与“新现场”合作推出的“指尖剧院”,以优质丰富的舞台艺术作品获得广泛关注。用户付费20元,即可观看世界一流的经典剧目。在被互联网拉平的世界里,演艺的竞争上发展成全球市场的竞争,观众的选择余地更广阔,无论是从选题、制作水准、市场推广、品牌形象,我们都缺乏上乘之作应对全球演艺市场的挑战,如果没有优质的产品和内容支撑,我们只是把国内的线上演艺市场拱手让给了国外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要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线上演艺充满活力, 发展潜力巨大。布局线上文艺生态,实现传统演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事不宜迟,任重道远。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