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2017 北京演出行业协会 Beijing Trade Association for Performances                                                                                      京ICP备11004766号-1  技术支持: 中企动力

友情链接:

文化专刊

期刊详情

深度解析丨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个趋势

编者按语: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是,从产业角度去认识和推动文化发展,却是近年来的事情。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横向看,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短,起点低,规模还很有限,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还不高。故此,我国文化产业亟待有一个大发展。面向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至少呈现这样十个趋势——

 

No.1 大众化

 

从文化产品创造主体角度看

 

文化创造的源头本来就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普罗大众当仁不让是社会文化创造的主体。但是传统文明形态无法提供让普通个体登上历史舞台、让优秀文化产品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渠道。数字文明改变了这一切。今天,你发出一个信息,一秒钟可以巡游地球七圈半,而且全覆盖无死角。任何草根都有可能一夜走红,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创意。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网络新词涌现出来。词语的背后是视角、是观念、是文化。来自全社会的文化创造者与我们的专业人士交相辉映,共同推动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No.2 技术化

 

从文化产品生产手段角度看

 

文化产品是创意的产物。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电脑绘画几乎成为艺术设计的主要手段;智能软件会让作曲家即时听到创作效果,随时修改;歌唱家跑调多远都不要紧,只要你出声,录音师就可以把你的音准拉回来;电影尤其如此,不要说大片,就是普通的电影制作,离开技术手段也几乎是寸步难行。

 

2010年3月9日,日本东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使用了3D全息投影技术。演唱者是一个虚拟歌星。声音则是在某歌唱家声音的基础上人工合成。演唱会骤然间掀起热潮,虚拟歌星圈粉无数。任何艺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瑕疵,而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些瑕疵,而且还能创造出许多人力无法达到的境界。

 

No.3 智能化

 

从文化产品服务方式角度看

 

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数字文明进入了第二阶段。把这些技术成果应用到文化领域,促成了文化产品的颠覆性改变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脱胎换骨。一句话,智能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人性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No.4 平台化

 

从文化产品传播形式角度看

 

在传统工业文明形态下,文化产品传播特点是信息单向流动,渠道单一,方式单一,技术单一。在数字文明形态下,无限的网络空间为海量的信息同时立体化呈现提供了便捷手段。许多文化产品逐步从物质形态转变为数字形态;从销售某个知识点或知识体系转变为提供庞大的系统的知识库、知识领域;从单向传播转变为供求互动;从产品形态固化转变为灵活服务各取所需……美国科学家梅特卡夫对平台的价值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定量的规律:V=n,揭示出了数字文明产品与传统工业文明产品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规律。

 

No.5 个性化

 

从文化产品消费方式角度看

 

在数字文明形态下,柔性生产、3D打印、网络传递、智能化服务将越来越走进这个社会每一个领域和角落,使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现实。个性化需求突出了体验感、参与感,刷出了存在感,更直接地展示了消费者的个性和价值。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

 

No.6 全IP化

 

从文化产品资源开发角度看

 

IP化之形成,至少源于两个因素: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彼此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或形成新的业态。二是基于对文化产品版权的保护和开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版权保护方面比较健全,所以许多著名的文化品牌不但可以矗立几十年、上百年经久不衰,而且不断推陈出新。

 

No.7 融合化

 

从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角度看

 

除了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文化产业也逐步融合到国民经济大循环中,成为新时代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许多大文件都对文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做了系统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助推器。

 

首先,文化产业自身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入文化要素是必要条件;第三,文化产业会拉动经济增长;第四,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和体制机制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No.8 O2O化

 

从文化产品运营管理角度看

 

所谓O2O,即线上线下的结合。线上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挑战时间极限、用户信息精准等强项,可以瞬间聚集强大的消费能力。同时,在线支付为网络信息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线下首先使交易得以实现,其功能毫无疑问不可替代。比如实体书店实现从售书向综合文化服务的转变。所以O2O模式之伟大,不止在于建立了一个新模式,更在于它从更深层次、更宽的角度表现出了对人的重视,对消费者的尊重;在于它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经济哲学。

 

No.9 金融化

 

从文化产品发展驱动角度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血脉。文化产业要发展,离不开金融杠杆的撬动。从2008年开始,总署贯彻中央指示,与工农中建等各大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充分利用金融的威力,撬动行业发展。同时,我们每年组织多种形式的项目推介会,搭建文化产业与各种社会资本联姻的桥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体上说,过去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更深层次、更大维度的助力。

 

No.10 国际化

 

从文化产品面向市场角度看

 

一张大网铺天盖地,把地球真正包裹成了小小寰球。每天早晨第一眼看手机,全世界的信息便送到了你面前,真正做到了立足床头放眼世界。2017年入境客人1.39亿人次,出境游1.43亿人次。所以在数字文明时代,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时时刻刻都在身边进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某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必须、或者说不得不融入国际大舞台。本质上它是一种价值观的大PK,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文明水平的大PK。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