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发展•共享 Service,Innovation,Development,Sharing


文化专刊
期刊详情
秀北京丨打通演艺行业和旅游市场的融合渠道
发布时间:
2019-07-08 15:07
“秀北京”并非一台在某一景区内常期驻演的文艺演出,也并非一出为展示北京而专门打造的演艺剧目。它是一个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共同发起的文旅演艺推广活动。“秀北京” 通过文旅演艺类演出信息和景点推介,将旅游与演艺相结合,引领游客北京“深度游”。
“秀北京”文旅演艺推广活动宣传片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政法[2019]29号),提出“到2025年,旅游演艺市场繁荣有序,发展布局更为优化”的目标,其中,就包括由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构成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旅游演艺产业链更加完善,及其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彰显。
“秀北京”正是由北京市旅游主管部门和北京演出行业协会,联合业界文旅、演艺类机构共同打造的管理服务体系和旅游演艺产业链。它采用政府指导、行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和模式,既整合调动政府和市场资源,也充分发挥社会和行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秀北京”2018年9月在北京展览馆首次发布,至今已然成为北京市文化旅游、文旅演艺、文化遗产展示和发布的有效推广平台。
环球网报道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开展“秀北京”文旅演艺推广、发布《北京旅游演艺推介手册》等方式,大力宣传北京文艺演出,取得良好成效:2018年,北京全年旅游演出9651场,占整体演出市场的39.1%,观众数量增长7.9%,达到328.7万人次;形成了戏曲品牌—北京梨园剧场、长安大戏院等,杂技品牌—中国杂技团、朝阳剧场等,曲艺品牌—德云社、老舍茶馆等。旅游演艺成为北京演艺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秀北京”总体可分为展演和推介项目两大部分。展演部分包括在“2018中国(北京)演艺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文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亮相。具体而言,在第十三届北京文博会上,就有《贵妃醉酒》《三岔口》京剧选段、马头琴大师李波的民族特色演出、皮影戏《精忠报国》《武松打虎》等12个或京味儿浓郁或传统文化味儿十足的演艺项目登台亮相。
至于推介项目部分,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表示:“秀北京”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推介手册、微电影、宣传片、DM单等;从静态文字、图片,到动态的、娱情式微电影故事,形式多样。
其中,《文旅演艺推介手册》堪称游客“深度游”北京的行动指南。它不仅推介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和世界文化遗产,还按照不同门类重点推荐了北京地区精品演出剧目,介绍了演艺类景点、文化地标、剧场历史、观剧礼仪等信息。手册共分《芭蕾·舞剧·舞蹈·歌剧》《话剧·戏曲·儿童剧》《音乐会·演唱会·音乐剧》《杂技·相声·评书·秀场》《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北京老字号》《演出季》六册,在北京各大演出场所和旅游景点发放,公众可免费取阅。
而微电影《“秀”在北京等你》则融合了北京的传统旅游景观与北京特色演艺活动,取景于北京各大旅游景点与综合剧场、音乐厅,展示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们,无论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忙碌辛苦,在心中总是保有着一份对艺术、文化的热忱与喜爱。公众可在北京旅游网、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官网及微信公众号、秀北京微信公众号上,观看这部微电影。
旅游演艺自诞生之日起,一直被视作是弥补旅游城市或景区缺少夜游项目这一短板的良方。旅游演艺的身份意义也不再仅仅是一场剧目或是一台演出,它还肩负着拉动夜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多重使命。然而,依托景区或城市专门开发打造的旅游演艺项目本身就有着先天性的缺陷。
一是以真实山水为背景打造的实景演出项目由于演出周期长、频次高,参与的演员和观众人数众多,反过来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负担,与景区开发建设的初衷相悖。比如,《印象·刘三姐》曾被批评给环湖生态系统带来负面效应,《希夷之大理》则因影响民生遭到当地人抗议。
二是旅游演艺最大的卖点—震撼的视觉效果,在最能吸引游客眼球的同时,又容易造成剧目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而且偏重追求视觉效果,除了让人易感审美疲劳之外,也很容易造成各地景区演艺项目的雷同。
这两大缺陷也造成了实景旅游演艺项目的生存困境。央视财经报道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实景旅游演出项目,80%的项目处于亏损状态,11%的项目勉强收支平衡,仅有9%盈利。
回过头来再说演艺行业。在多媒体手段的冲击下,多地演出市场靠本地市场维持生计越来越难,亟需引入新的观众流量。老剧维持票房能力有限,新剧创作成本高、风险大,台前幕后人才流失严重,演出靠政府补贴来支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以北京地区为例,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不仅有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文化景点,更有众多精品舞台剧目演出、优秀的文艺演出团体以及门类齐全的剧场。一方面,2017年北京市营业性演出场次达2.4万场,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北京的剧场又星罗棋布,演出浩如烟海,外地游客来京需要一份观剧指南。
“秀北京”的出台,正好促成了游客与剧场双方需求的一拍即合;同时,还一箭双雕地解决了文旅演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有效盘活了演出市场剧目提供的巨大存量,又巧妙避开了实景旅游演艺投入高、风险大、市场竞争激烈的难题。
在近期召开的北京市旅游演艺资源座谈会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粤表示,将抓住文旅融合和国家出台新政策的契机,为北京旅游演艺资源多宣传、多推广、多搭平台,继续努力打造“秀北京”旅游演艺品牌,打通旅游演出内容、演出场所和市场渠道的信息堵塞瓶颈。
期待各地文旅主管部门能推出更多如“秀北京”一样的活动,架起外地游客与本地演出之间的桥梁。正如微电影《“秀”在北京等你》中的台词:“我不再只是万家灯火,你不再只是走马观花。”“每次旅行总是匆忙,这次我想静静地在这里等待一场演出。”
原文刊载于《文化月刊》杂志2019年6月号
作者:王强
微信编辑:jo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