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2017 北京演出行业协会 Beijing Trade Association for Performances                                                                                      京ICP备11004766号-1  技术支持: 中企动力

友情链接:

文化专刊

期刊详情

中国原创首部残疾人特殊艺术舞台剧《诗词中国》二度荣登《三月风》

 
  两会期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中国人的首要任务。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不能把这些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并充分肯定了央视大型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在推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
  北京心灵呼唤残疾人艺术团原创的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首部残疾人特殊艺术舞台剧《诗词中国》被选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后,在北京市各中小学巡演,得到各校领导、广大师生的好评,也赢得了中残联领导的肯定和赞誉!
  《诗词·中国》
  中国第一部有残疾人表演的乐舞诗
  王雨萌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汉代中国诗歌理论《毛诗序》中,将“诗言志”表述于此,当第一部由残疾人表演的集乐、舞、诗为一体的特殊艺术舞台剧《诗词·中国》呈现出来,我们欣赏到的是一场关于诗词的特殊情感表达。聋人演员用肢体动作将每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脉络尽全力展现,肢残演员用语言功底传达诗词魅力,他们互为填充,相辅相成。
  这部由北京心灵呼唤残疾人艺术团创作的舞台剧《诗词·中国》用特殊艺术的表演串联起三个篇章。从“人为什么要写诗”讲起,到第二章节中通过一个趣味十足的穿越小品,来讲明“现代人为什么学古代文学”,最后一个篇章着重表现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诗词的传承,自排演完成,不断收到北京各所中小学校的邀请,中小学生们在《诗词·中国》的架构中深切地感受诗词的魅力,对传统文化也多了几分理解。
  “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是对亡夫的怀念,也是孤单凄凉的个人情况描述,更是对国破家亡的忧患,扮演李清照的聋女孩,每天排练到夜里12点,还是再拿出两个多小时看相关的资料。在快节奏的音乐中,饰演不同诗人的聋人演员们穿梭于舞台,他们要兼顾台下手语老师的节奏指导和自己的舞台表演,且不能游离于角色之外。
  服装、化妆、道具,在近80分钟的演出中,这些都需要演员们亲力亲为,虽不算完美,但并不影响他们全情投入的情感表达。因人数有限,聋人演员们需要穿插于不同的演出部分,虽然听不见,却都能将自己的部分不出差错地呈现,这期间需要付出的是甚于健全人百倍的努力。动作可以模仿,但诗词中情感的传递是不容半点虚假的,观众在欣赏时也感着演员们的不易。
  作为第一部由残疾人表演的集乐、舞、诗为一体的特殊艺术舞台剧,于观者而言,某一刻,当他们随着画外音或演员的朗诵跟读出诗词的时候,内心或许已经播下了一颗诗意的种子,不管它日后能否继续发芽结果,那一瞬间被触动的柔软心弦或许便是对千百年前诗人咏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