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详情

“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同志谈“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发布时间:

2018-03-19 13:59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做客“市民一把手”系列直播访谈节目。  访谈现场   (主持人国培源):今天的主题是:聚焦文化中心建设,此时来到演播室做客的是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欢迎您。  陈冬: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国培源):再过20多天就要过年了,很多朋友说离开北京有很多的依恋,因为有非常多的演出、展览,票价非常亲民。  (主持人国培源):我们知道,现在北京有很多剧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做客“市民一把手”系列直播访谈节目。

 

 

访谈现场

 

  (主持人 国培源):今天的主题是:聚焦文化中心建设,此时来到演播室做客的是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欢迎您。

  陈冬: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国培源):再过20多天就要过年了,很多朋友说离开北京有很多的依恋,因为有非常多的演出、展览,票价非常亲民。

  (主持人 国培源):我们知道,现在北京有很多剧场里正上演着一些高品位的剧作。

  (主持人 国培源):我们怎么能让工薪阶层也享受这些演出呢?

  陈冬:2017年北京的营业性演出超过2.4万场,观众突破1千万人次,北京是当之无愧的演艺之都,每天晚上北京的演出不下70场。比如说,今天晚上在国家大剧院、首都剧场、保利剧院都上演着不同的剧目。在推进文化市场繁荣的同时,我们始终关注民生,为了维护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剧场,今年我们出台了低票价的补贴政策,这是惠民的文化举措。政策规定:在北京市的三千座以下的演出场所,开展营业性演出时每场设置一定数量的100元以下的低票价,一般性的演出低票价,应是总票数的30%,儿童类的演出应是40%。对于低票价,政府每张补助100元,对于歌剧、交响乐等大型演出,政府每张补贴200元。

  (主持人 国培源):高品质的艺术文化活动需要很大的成本,这么多的低票价会不会影响到高品质市场的发展?

  陈冬:政策的出台是为了维护普通市民的基本权益,花较少的钱欣赏到高雅的演出。对于市场来说,它是一个良好的促动,通过引导,使市场回归本体,扩大了观剧人群和消费市场。实践证明,这个政策不仅不影响市场培育,同时还促进了市场发展。这几年北京无论是演出市场,还是票价,还是观影人数,每年都在持续上升。

  (主持人 黄彦):您说一张票补贴100元,也就是80元的票原来应该卖到180元。

  陈冬:对,这是政府的文化福利。

  (主持人 国培源):我知道人艺的80元的票价太便宜了。

  (主持人 黄彦):大家欢迎低票价,但是怎么保证演出质量呢?

  陈冬:这正是我们这几年下大力气抓的。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几年,我们在延庆、通州建立了文艺工作者的生活体验基地,引导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人民,从火热的生活当中来汲取养分进行文艺创作。

  同时,我们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的创作环境。近几年,我们设立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每年投入一个亿,用于引导扶持我们的舞台艺术原创,支持文化传播,同时还培育文艺人才。

  再比如,设立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让更多的文艺团体在这里排练创作。这是政府的平台,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格,每年有180个剧目从这里排练出来,走向了我们的演出市场。

  第三是北京剧院运营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提供低价场租,让优秀剧目演出,观众通过低票价来欣赏到高品质的文艺演出。

  此外,我们还搭建了展演平台。比如开展的“春苗行动”优秀少儿舞台艺术展演、圆梦中国、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还有北京市金秋优秀剧目展演、京津冀优秀剧目展演。我们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并且积极推出精品,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就是要把更好的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广大市民。

  (主持人国培源):这些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推动。马上要过年了,家家户户正在置办年货,筹办年夜饭,陈局长也要准备过年的文化大餐了,今年我们有没有让大家感觉北京年味更浓的文化举措?

  陈冬:今天上午,代市长陈吉宁提出了文化深度融入发展问题。今天是腊八,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为了满足市民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希望广大市民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文化年。一是舞台艺术,可以说异彩纷呈,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曲艺等11个门类,共有280多场演出。这当中一是有个特殊板块叫“戏韵动京城”,京津冀三地联袂演出,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连演25场,有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名家、名团、名剧,非常值得期待。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市四级联动,有400余项各类文化活动,这当中有民间花会、有讲座、有电影放映、有展览游园、有冰雪娱乐等等。最受欢迎的当属北京的春节庙会,我们还是按照前两年的做法,精选了十大庙会,叫做“文化惠民逛庙会、欢欢喜喜过大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免费向市民提供30万张庙会门票。

  (主持人 黄彦):这个咱们得抢,我去年就没抢着。

  陈冬:从2月8号也就是腊月二十三开始,通过扫描文化局的微信公众号“文化北京”二维码、北京卫视的“摇一摇”,就可以参与抢票,一个二维码可以换三张门票。

  (主持人 国培源):庙会是非常有趣的地方,陈局长也介绍了,北京市政府的十大庙会都是有成本的,离不开我们文化战线的努力,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专题片了解一下。

  (主持人 黄彦):通过专题片的数据,我们了解到政府对文化活动进行了大力的补贴,去年12月底,我们记者去首都图书馆采访回来跟我说特别惊讶,那边有一个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群众精品节目展演。当中有快板,有京剧联唱,有舞蹈等等,特别精彩,说是群众自己演的,水平特别高,参与人特别多。我们知道,现在北京有不少这样的活动,我们想知道这种活动是怎么参与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参加?

  陈冬:好。北京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民群众是主角。人民群众既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又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已经成为首都一道非常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您说的那场文化活动是我们打造的一个群众文化平台,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联动,贯穿全年,覆盖全市,市民可以在家门口参加文化活动。平台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六个板块,比如说歌唱北京,主要以合唱为主。舞动北京,以舞蹈为主。还有艺韵北京、戏聚北京、影像北京、阅读北京,老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进来,这是我们群众自己的舞台。另外,这几年为了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市委市政府政策引领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去年,北京市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领导小组,蔡奇书记,陈吉宁代市长亲自挂帅,并且构建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工作格局。同时出台了1+3公共文化政策,制定出台了优秀群众文化项目扶持的办法。现在,北京市活跃在基层的群众文化团队超过1.3万支,常年参加合唱的群众超过了3千万人,这就是群众文化的沃土。所以说,活动多,去年首都市民文化活动举办了2.4万场,参与市民达到3千万人次,可以说红红火火,而且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主持人 黄彦):刚才说的合唱我感受很深,很多公园也有。

  (主持人 国培源):我们家一到晚上,歌声一直在陪伴着我们。说到公共文化建设,我们的记者马强走进一家城市书屋,它是干什么的?看一段短片。

  (主持人 国培源):你看短片里这个小姑娘说得特别好,在那个氛围里每一个人的神情都特别滋润有气质,她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书屋虽好,但是其它方面也有不足。北京能不能补足公共文化建设的短板?咱们文化局有什么设想?

  陈冬:近年来,北京的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全国走在了前列。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第一,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北京市的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已经建成,达到98.35%,但是个别村和社区还有空白点。今天上午陈吉宁代市长在工作报告当中就提到了一些大型的居民区。比如说天通苑在文化建设方面还要补足空白。

  第二,文化服务效能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我们有的地方还没有文化设施,另外一方面,我们有些地方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同时,如何更加精准对接老百姓的需要,提供更加有效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也是需要加强的。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高原和高峰的问题。现在我们每年的创作,市属文艺院团,原创剧目很多,但是精品力作还少,还需要加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这方面首先要补足短板,在“十三五”后期,文化设施要实现全市全覆盖。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把1+3政策落实好,特别是要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的总要求,硬件要建设好,软件服务要有新的提升,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三是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还会提供更加优秀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我们要生产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精品,满足我们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主持人 黄彦):有这么多要做的,还是非常期待的。前期我们通过首都之窗和千龙网推出了“市民对话一把手,请你来提问”的活动,截止到1月20日,有16万人次参加了活动。有一位“快乐大树”的网友提问:我从小特别热爱文艺,年轻时候忙工作、忙照顾孩子,操劳一辈子,去年刚退休,有大把时间了,能不能参与到文化志愿者的队伍中?又怎么参与?

  陈冬:您提的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提升了自我。文化志愿服务也是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志愿服务方面,北京群众艺术馆成立了北京文化志愿者中心,各区文化馆设有分中心。志愿服务当中有一些好项目值得推广。比如说首都图书馆有一个“心阅影院”,让文化志愿者为盲人朋友们讲电影,通过讲解,让盲人朋友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电影的独特魅力。

  (主持人 黄彦):对,北京有一个心阅影院,我还做过志愿者。

  陈冬:对。除了这些之外,在普及艺术,开展讲座方面,也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主持人 黄彦):他们能做一些什么?

  陈冬:比如说在剧场可以做引领员,在博物馆可以做义务讲解员,在图书馆可以做借阅图书的服务。目前北京市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达到了3.4万人,志愿团队334支,我也希望这位朋友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主持人 黄彦):怎么报名?

  (主持人 国培源):我也想参与这样的活动。

  陈冬:可以到各个区的志愿者服务分中心报名,也可以到北京文化艺术馆的中心去报名。

  (主持人 国培源):北京活跃着一批这样的志愿者,分文不取,特别能体现北京的热情好客。文化活动要开展好,文化组织员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向您介绍延庆乡村的一位农村文化组织员。

  (主持人 国培源):我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有一次旅行在云南黎族聚集区,晚上表演了一次四声部合唱,闭着眼睛听,就知道是专业社团,娴熟极了,这些人白天种蔬菜,是农民,农民没有人引导,是不太敢去唱和表演的,一旦引导了,他们就特别卖力,也很享受唱和跳的乐趣。农村的文化组织员特别重要,他们像种子一样,把乡村的艺术细胞激活,让大家的生活品质提升上来。怎么能让这些种子更多起来?

  陈冬:文化组织员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是种子,是火种。有了这批人,我们的群众文化才能更加红火起来。我们非常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市政府制定了“1+3”的公共文化政策,包括三方面,第一是硬件建设有标准,就是刚才说的四级文化网络建起来。第二是我们要提高服务效能。软件服务要有规范。这里面包括人才的培训和培养。第三是绩效考核。通过绩效考核,使我们的社会力量更好发挥出来,文化效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于队伍建设,我们现在有三种办法,第一个是我们为每个基层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配备3到4名工作人员,主要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组织和管理。第二是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为每个村和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组织员。第三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开展的“千人培训计划”,每年市级培训1000名基层文化组织员,这四年下来已经培训了4000多人。同时各个区也用各种方式培训本区域的基层文化骨干,这几年累计培训了5万余人次。在培训方面有一个“六会”标准。

  (主持人 黄彦):“六会”具体是什么?

  陈冬:会做群众工作、会组织活动、会合唱指挥、会简单的乐器、会简单的编排舞蹈、会计算机操作。之所以把会做群众工作放在首位,是因为文化是以文化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我经常到街道,乡镇去调研,很多基层干部反映,一个村,一个社区文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的话,这个村,这个社区的干群关系,邻里关系也是非常和谐的,这就是文化在社会治理当中发挥的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独特作用,这个有赖于提高基层文化组织员的素质。“六会”就是我们的一个培训手段。

  (主持人 黄彦):不要看一个小小的文化组织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 黄彦):我们来继续看问题。“幸福的小马”提问:我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我们今后是不是可以不用进城就可以在家门口看到更多更好的演出?

  陈冬:他的期待可以实现。在北京的城市副中心,我们一方面要建3个重大文化设施:剧院、图书馆,还有博物馆。今天上午陈吉宁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这一点,这三个文化设施有的已经选址,正在进行设计招标,有望2018年正式开工。

  (主持人 黄彦):都是些什么设施?

  陈冬: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是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其中这个剧院建成之后,里面包括音乐厅、歌剧厅、戏剧厅,市民朋友可以在里面享受更加美好的艺术生活。

  (主持人 国培源):城市书屋也会进去吗?

  陈冬:书屋也会进去,这是我要说的第二方面。再说图书馆,它既有传统的阅读,也有现代的功能,包括体验,包括多媒体,将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成之后,能成为广大市民交流的一个会客厅,汲取知识的一个书房,同时又是激发创意的一个工作室。

  另一方面是完善十五分钟文化圈,把通州区级,街道乡镇还有村社区的文化中心,在硬件上要全覆盖。要进一步的提高它的服务效能。也就是说要把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通州区。从2018年开始,我们的公共图书,公共文化惠民演出将继续深层次,全覆盖到老百姓家门口。去年我们配送到基层的公共图书近260万册,文化讲座和文化活动开展了1.7万场,公益文艺演出超过1万场。这些都是让城市更有文化品位,让文化与城市深度融合的一个具体体现。

  (主持人 国培源):时间过得飞快,我们的节目也要结束了。据我了解,从高端的艺术演出,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组织员培养,市政府在首都文化建设方面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您能让市民提前知道一下吗?

  陈冬:陈吉宁代市长今天上午已经就2018年以及未来五年的文化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就是要加强文化自信,更好的发展好文化。我们要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另外,还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提供更多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让老百姓在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当中提升自己,陶冶情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的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8年将继续举办中国戏曲文化周,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接触体验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在文化“走出去”和交往方面,也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北京故事,通过“欢乐春节”品味文化活动,通过“北京之夜”等品牌活动,让我们的软实力更好地彰显出去。

  (主持人 国培源):生活在北京有点浑然不觉,一旦离开之后,就会想念高品质的演出和展览,人艺的话剧,各种各样的交响乐,芭蕾舞,北京的文化建设不逊色于任何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和世界名城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我们珍惜北京的文化氛围!

  陈冬: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一个显著的文化特征,就是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主持人 黄彦):站在新的起点,北京的文化建设将大有作为!感谢陈局长今天来作客我们的节目,给我们介绍首都文化的新亮点以及值得期待的东西。

  陈冬: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国培源):谢谢陈局长。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